云吞宝宝自打娘胎便是一个典型饭渣!
(分享旅游育儿资讯,欢迎关注~)在妈妈孕肚里,24小时刻意闹腾,持续全孕期的严重孕吐,让他不吃什么就来到这世界上;出生以后,每到饭点就各种恶作,这直接促使我把餐桌教育上升至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软硬兼施,但“好好吃”的餐桌观,还是无法和孕期就遗传来的恶习抗衡,直到我开始转移视角。
但在某次周边游时,我们在东莞一个饮食主题文旅城,参加了一个亲子烹饪体验,却让我对于改变宝宝的餐桌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能让他好好吃,那就让他做好吃的!让宝宝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感受食物的乐趣,从而改善“吃饭观”。
参与体验项目的每一位成员,在进入制作现场前,都会分发一条围裙。别小看一条普通围裙的作用,当一群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宝宝,都被齐刷刷地分配了同样的“道具”时,小宝的角色感便立刻被激发了。在等待进入烹饪现场时,不仅在原地积极摆拍厨师造型,还引颈以盼,张望前一批孩子的出品。
这个烹饪项目,本就是针对亲子家庭而设,因此这次体验的制作目标,也是形象非常讨好、且制作工艺不太复杂的传统粤式点心:猪仔包。餐厅把制作猪仔包所需的道具和材料都安排上,同时也安排了两位大厨现场“授课”,从搓粉、到包馅、点缀,全流程展示。这安排也相当贴心,起码让家长可以在2分钟内熟识流程,然后引导自家宝宝走上动手创作的历程。
云吞宝宝对这样的教学现场,倒是好奇心满满,每一步都想要参与。第一次拿起擀面杖,从敲击到学习辊压;装饰包点时,从依样画葫芦、到创作出带前后腿的“小猪”,并且告诉妈妈“猪应该有4条腿”……每个小流程,都能看到宝宝的一点小进步。
但最出人意料之外的,还不止是在制作过程的探索乐趣,还有成品后带来的意外惊喜。其实在参与这个亲子烹饪体验前,我并没有想过亲子体验的成品能吃,只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食品制作,同时这也是一个周末难得的亲子互动体验。由于初次制作,我们出品的猪仔包在蒸熟以后,与还是生的时候相比,卖相更为不堪入目。但可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原因,“饭渣”宝宝居然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吃的环节中去,大快朵颐猪仔包。
这次的经历,让我在行程安排时多留了个神:参与不同的亲子烹饪体验,让宝宝参与到食物制作过程,不单体验亲子烹饪的乐趣,还能从另一个侧面去改善他的餐桌恶习。也是从此,我才发现原来旅程中能有那么多让宝宝体验的机会,譬如:带着宝宝在清迈学习泰菜的制作,做一道木瓜沙拉;和宝宝在西双版纳,学习傣族经典菜的制作,看着厨师如何利用食材,把一桌傣菜装饰成孔雀上桌……
而在这各种体验中,宝宝的餐桌观也得以慢慢提升,并且确立了“吃饭必须认真”的主题思想,也是旅程中一种别样的收获。旅程中经历过这样的转变,也想分享给家有“饭渣”的家长们,尤其是正处于建立幼儿正确餐桌观敏感阶段的6岁以下宝宝家庭。
在计划亲子行程时,“玩”的范畴可以拓展得更宽,而不是限于景点。和宝宝一起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学习地道烹调方法,也是非常不错的旅程。育儿,从来不是一条直路,换个角度,别有一番天地。这也是为人父母的考验了。
原创文章,作者:广西自由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xuedaohang.com/zyxgl/5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