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过地,也是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并接的所在,如明珠镶嵌在广州的南大门。我们就先从仁孝南沙开始寻找古村庄里面的故事吧。
仁孝南沙
麦氏在南沙黄阁是大家族,几百年来由单一始祖繁衍而成、以血缘为纽带的乡土社会,昔日的乡土社会里,麦氏宗祠是道德与权利的象征。今天,这个小小祠堂居然也能映射我们时代的伟大转型。黄阁古镇由东里、莲溪、大塘、大井四大村组成,是南沙历史最悠久的村庄,村与村只是一街之隔。
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从附近的市南路拐入不到一里路,村如其名祠堂前有块大广场,又有两个载满荷花的池塘。不时有鱼儿跃起的池塘,这便到了“莲溪”村。那齐腰高的门槛拦住了我们进去祠堂参观的路,却拦不住麦氏大宗祠的故事。
麦氏宗祠是黄阁麦氏祖先麦必达的大宗祠,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必达公为麦氏隋朝始祖麦铁杖公的第16代传人,南宋咸淳九年,因珠玑巷“胡妃事件”兄弟五人同携家眷来到黄阁定居。与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子平麦公厅连成一线构成祠堂建筑群,均坐南向北。
“胡妃事件”又是什么呢?宋度宗咸淳八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临安,为商人黄贮万所得,携归南雄珠玑巷。后黄知她是贵妃,不敢收留,复令逃出,为强暴欺凌而死。胡妃出走不久,皇帝思念她,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访。南雄人讹传因胡妃已死,朝廷将加罪于珠玑巷。故珠玑巷居民纷纷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滨各地。
祠堂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石雕,木雕和砖雕装饰精美。
不过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又从何而知呢?在宋代史书中,并未有贵妃出逃记载,而各姓氏族谱对胡妃事件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相差竟有100多年。更重要的事,宋度宗咸淳八年时,元军横扫宋军于中原大地,兵临南宋都城,皇帝还有心思去管一个妃子吗?这些只是让麦氏宗祠的背景故事多了几分神秘感,但真实存在是黄阁麒麟舞。
从坐到右分别为:东里村麒麟,莲溪村麒麟,大井村麒麟,大塘村麒麟。
麒麟因为做的活灵活现,舞起来时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龙不怕虎不怕的气势。“舞”麒麟也是讲究套路的:“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吐青”、“打沙”、“吐玉书”和“游艺园”。
敲锣打鼓、吹笛(八音)、扛锦旗,和热闹非凡的各色麒麟,配以暴风雨一般的锣鼓声,更是精彩纷呈。
彩麦公祠
这个公祠已经破旧不堪,亮采麦公祠几个字也已经看不清了,一看就是很久没人管理的,与方才两个公祠比起来有点心酸。但建筑还算完整,保留着民国风格。
这道门的背后是“麦氏南方堂”,透过门缝已经看不到往日的辉煌,里面被乱草覆盖,唯一能证明这里是麦氏南方堂的只有当地的老人家和那歪歪斜挂的“文明三巷8号”……
少山麦公祠
途径一处公祠,如果他没有贴那么显眼的对联和门神的大名,我还没有认出那就是“少山麦公祠”,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两位门神的大名贴在门上果然就是这么抢眼。
来到东里村村委,才知道这里是公祠改造的,“敦本堂”告诫着村里人“敦厚以常礼,本立而道生”的做人原则。怪不得村民们那么热情朴实,问路的时候总是说要不要带你们去啊。公祠的旁边还有一些凌乱的石头,石雕美得惊艳。门口的大狮子带着眼镜要给我们讲讲这里的历史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留下的石雕,就这样被遗忘在了这里,其中一块石碑上的字隐约还能看清“水师提标战马草坦”,虽然这块碑刻上只有这区区的八个字,但却透露出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给我们,此碑是清代虎门水师的重要文物,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唯一的一块广东水师提督直属部队专用属地的标识。
“坦”是什么?在珠江口,当水位低时就会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浅滩,这就是所谓的“坦”。对这些靠近岸边已露出水面的“坦”进行围堰和长期的整理后,就可以将其变成种植农作物的沙田。将这些经过改良的一块块小的“坦”,联结在一起组成产能更高、更能抵抗风浪的地就叫“围”,而将多个“围”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沙”。这也是南沙许多相关历史地名的由来。
村里除了麦氏,还有张氏,但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听说还存有精美壁画,乾隆时和民国时期的石碑……可门神笑着说“欢迎下次再来”,把我拒之门外。好吧,我一步三回首的望着他们,期望下次能在里面寻找到更多大家族的故事……
信守南沙
南沙的物产丰富,作为最早的海上丝路其中一个重要的补给点,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既是南沙的骄傲,也引来了他人的觊觎,那么是用坚不可摧的大炮镇国,用坚固无比的碉楼保家卫国,还是用善良的信仰守望心里的宁静呢?南沙留给我们是修身立德的思考。
广升楼
守信南沙的第一站就是广升楼。原来这里就是广升楼,建于民国时候的二层砖楼,虽然看起来很破旧,但依然有人在住,一楼就是大叔的理发店,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信仰守护着自己的小家园。那块牌子写着南沙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默默记住南沙区,后面就知道为什么了)
东里红楼
东里红楼,又是一处民国建筑,我想这个楼的名字肯定是根据他的砖色起的,那么多建筑里面也就数他的色彩最为鲜艳了。
红楼建在一个隐蔽的巷子里面(东里大街荣华里2号),在门口抬头看天,原本天空已经变得狭小,还被密密麻麻穿梭在空中的电线挡住了一部分,我感觉深处迷宫深处,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去,不过我有想到,既然如此那些觊觎财宝的人走在这里也会迷路吧。
电力局
红色的牌子右下角标记着“ 番禺 市电力局宣”,转了一圈就变成了市,我们这是越走越穿越了,这里是陈家祠堂的旧址,现在是三层小楼的废旧电力局。
炮楼残墙
既然叫信守南沙,那一定要有炮楼保卫家园,抵挡海盗土匪侵扰民众。你眼前看到的就是“炮楼残墙”,“廖氏书室内寓廖**造”等字。这样的炮楼还有一座叫“海头炮楼”,炮楼上设有抢眼、炮眼、瞭望台、炮楼顶上还有“廖春造”三个字,经人解释,才知这是由当时著名的造炮楼公司———廖春公司建造,也算是名家出品。
走过村里的小巷,依旧很多人保留着传统的手艺,修自行车,他们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依旧满足快乐。就像外面的世界再大,历史的痕迹在这里变了多次,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脸上只是露出幸福笑容,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们“敦厚以常礼,本立而道生”……
礼义南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南沙一直是一处钟灵琉秀的福地。漫步在古村乡道,你不由为他们醇厚的文化而打动。
石旗杆夹碑
这座石旗杆夹碑立在麦氏大宗祠的荷花池旁边,如果不留心很容易被人忽略掉。看着这块石头确实看不出什么名堂,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没有把这个放在仁孝南沙里面,因为它的故事我觉得放在礼义南沙更合适。从石旗杆夹碑记里得知,古代为麦氏子孙在文、武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者而立,原本广场上有很多都因为被毁遗失,后只巡回三块,故仿原有模样重立,以激励后人务必勤奋好学,力争上游。
东里坊
东里坊为民国八年的作品,那时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因为东里、莲溪、大塘、大井四大村都仅仅一街之隔,照这样解释这里应该是东里村和其他村的分界点吧,现在看来这个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清晰了……大爱无疆,何况一坊。
你看,就连村里的狗狗都非常有礼貌,看到我还微笑着摆着姿势,看来礼义已经在黄阁这里深入民心了。就连巷子的名字都时刻提醒着大家要“崇俭”。
礼义从哪里来?自然是教育使我们知道了礼义廉耻,所以在这里我寻找到了书院的影子。
书舍
这间书舍是南沙现存较少融合清代和民国风格的古建筑。如今名字上的人是谁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留给村里人的是一种世代延续的良好品质。
南岭塔
在沿海地区,礼义这方面最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家应该都清楚,那就是妈祖娘娘。南岭塔为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
塔高45米,共8层,男神单,女神双,故为双数。她的故事太耳熟能详,深入人心,我们只要铭记于心就好。明三宝太监郑和屡受妈祖娘娘庇护,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说到妈祖娘娘自然想起了水,在南沙很多地方都保留清澈的泉眼,跟着我继续寻访那些生命之源吧。
廉清南沙
中和坊古井
南沙与水相接,与海相连,甜美的水井泉眼一直滋养着南沙人的生活,饮水思源,南沙人完整地守护着这些水资源。如果你想问这些古井好找吗?我可以告诉你,很好找!村里的某个私密小巷里就随处可以见到。
瞧,这不就有一个“中和坊古井”,井口呈六边形,那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澈见底,呈现幽兰的颜色。我和朋友也努力的学着村民打水,这可是个技术活,试了很多次终于成功打上了水。
喝一口清凉可口,在炎炎夏日解乏又解暑……瞧我的队友拎着自己打上的水,高兴的模样。
夜泉井
夜泉井,1979年冬,用白瓷片印在水泥里面远远的就被她的光芒闪到了眼。这井的年龄比我都大很多,但他不算是老井。寻找古井不是个容易活,当我们到达陈家古井的时候已经完全被晒晕了,一个个像那红色的桶东倒西歪的。
一个大叔看不过眼了,主动要求给我们打水解乏。惊喜之余感到救星来了,他边打水我们边问,“大叔这井有多大岁数了?”虽然感觉这么问怪怪的,但大叔也听懂了。回了一句:“很老了。”看井的样子应该比1979古老一些。
尹城泉古井
“大叔,你们这里最老的井在哪里啊?”,“在大井村有个“尹城泉古井”,那个老了,听说几百年了,在大井村大井直街那里。”。大叔指了一个方位,我们按照他的方向一路寻找过去,途中也遇到几个小井,像学余古井,文燕巷古井……等等
这个文燕巷古井还是由红沙岩和花岗岩石筑成的呢,相比不是很老。终于在文燕巷古井不远的地方找到了那口“尹城泉古井”。
始建于元朝,曾多次修葺,为石结构水井。据说,张氏乡民曾被赐为尹城主(尹城主当时是一个官名封衔)。祖先开井为纪念这个官名,故称“尹井”。又有的老人说,这口大水井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老人家说的要比这石碑记载的还要多200来年啊,不过无论500还是700年,都是很古老的了,为什么叫尹城泉也是有故事的。有一姓尹人氏深挖了一口井,想不到井挖好后,井水非常清甜,于是全村人都食用这口井的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尹姓人氏,因此称这井为“尹城泉”,并在井边树碑纪念。此井虽已经历几百年的历史,但经过历代村民的多次重修翻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井口成井字形,也较大,所以大家渐渐习惯称这井为“大井”,村名也叫“大井村”。
如果哪天你发现井底有硬币,你别好奇,那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叫“买水”,古时候,人们信奉神明,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是神掌管的,村中人习惯称此井水为圣水。古时设坛祭祀,人生洗礼,都到此井取水。村民如有丧事,为死去之人洗浴之水(俗称“买水”),必须由其子先到此井台放下几个铜钱,再到井中取水拿回家给逝者沐浴。所以你别当那是许愿池扔硬币进去哦……
结语
虽然我们此行仅发现了这么多南沙的故事,但南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们还会继续努力的挖掘这个古村庄的美……收集老人家记忆的片段,邂逅的未发现的风景,认识擦肩而过的人……任何人或事都会成为我故事里面的主人公。
原创文章,作者:广西自由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xuedaohang.com/zyxgl/58796.html